施一公未来科学大奖获奖感言:我想为这个大时代尽点力
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 2017-10


10月29日晚,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在京举办。在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上台领奖并发表获奖感言。

1511766341504142.jpg

“我想为这个大时代尽一点力”

1511766313334391.jpg

2017年对于施一公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今年他正好50岁,人过半百知天命。今年也是他亲爱的父亲去世30周年,是他结婚25周年,从美国回到清华工作10周年。似乎,有一根线,把他人生中的大事都串了起来。

他感谢了家人:没有妻子孩子的爱和支持,不可能有今天。两个孩子平时很少有机会和爸爸在一起,因为他要么穿梭在不同的城市,要么就在实验室。施一公的母亲在郑州,已经不习惯坐飞机和火车,但她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施一公的爷爷还有两天就106周岁了,当年施一公选择从美国回来,亲人中最支持他的就是爷爷,“你在美国那么久,早该回来了。赶快回来吧!”

他感谢了清华大学,“这些成绩都是在清华大学做出来的。”他清晰而又准确地说出了课题组里每一个人的名字,感谢他们的付出。刚回国时,他还有点担心是否能建起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后来发现是他多虑了。即使在条件最艰苦的时候,这个团队总是斗志昂扬。

他不仅感谢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老师和同事,还感念了小学中学的老师。“像我这样一个从小在河南驻马店长大的孩子,9岁时的愿望是每天可以吃一个苹果,能够有一天成为一名科学家,因为一路走来都有人在为我鼓劲。”

他感谢了这个大时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有500多万人出国留学,已经回来的达300多万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想为这个大时代尽一点力。”

“不负自然给予的智力和能力”

1511766375670630.jpg

未来科学大奖表彰的是施一公在“解析真核细胞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结构”的杰出贡献。

施一公对于自己的工作,曾经有过一个比喻:如果说生命活动是一部电影,那么DNA是一部用密码写成的脚本,蛋白质就是演员和道具。但从脚本到最终的影片,还需要解码和剪接,这就是信使RNA要做的事情。

人类的遗传疾病,大约有35%是因为剪接异常造成的,包括癌症、重症肌无力等。“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总能做出一点贡献,不负自然给予我的智力和能力。”在2015年之前,人们知道的剪接体结构信息,都是片断,就像是一个立体拼图的一部分,从来没有把这个拼图放在一起看过。2015年5月,施一公的实验室第一次把来自酵母的一个内源剪接体的空间三维结构解析到了接近原子分辨率的3.6埃,这是人类第一次完成这个拼图。如今,施一公实验室一共捕获到了5个酵母剪接体的高分辨率结构。

相比于低等的酵母,人类中的剪接体更大更复杂。人类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解析的第一个突破也是由施一公实验室做出的,就在今年5月。

“我还会往前走,告诉自己要尽全力”

未来8.jpg

施一公小时候看见父亲在给表哥表姐推演“看不懂”的方程组,觉得这些东西很酷。“科学很酷,做基础研究可以改变世界。”这是施一公最早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的。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与媒体见面会上,施一公即兴背诵了叶剑英元帅写的这首诗。这首诗这么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他。施一公对自己的要求特别严格,每天的工作强度都非常高。为了更好地工作,他一直坚持跑步。“如果能够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获奖感言中,施一公还提到了西湖大学,他说:“非常感谢台上的晓东、建伟、饶毅,我们一起参与创建西湖大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研究型、剑指世界一流的大学,这个大学承载的一代人的梦想,不仅仅是我们几位、几十位、几百位,是三百万归国的留学生、五百万出国的留学生,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富国强民、让中国人将来永远不再受欺负、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以强大科学技术站立起来的梦想。”

施一公说,相信几年、几十年以后,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不仅有清华北大这样非常强大的公立大学,也应该有一批卓越的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彼此交相辉映。


注: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