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科学院近日公布了2019年度获得澳洲科学院荣誉奖章的20人名单,其中,澳洲国立大学荣誉教授、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独立实验室负责人-PI)于长斌博士获得了约翰·布克奖章(John Booker Medal), 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从事信息学科研究的首位获奖人,也是本年度唯一获奖华人科学家。
“于教授是澳大利亚应用与工程数学新一代学术领军人物,他的研究成果在网络化自主系统和传感器网络中取得了标志性的应用。”评奖委员会如此评价。
2019年度获得澳洲科学院荣誉奖章的20人
让无人机从“无脑”到智能协同
两年前,于长斌从澳洲回国,创建并领导西湖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中心,机器人协同与控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们是从鱼群、鸟群这些自然中获得的灵感。”于长斌介绍,目前市面上的无人机编队可以排列成各种队形完成任务,但他们之间并不交互,主要靠定位控制,单个个体是“无脑”的。他的研究就是要让上千架无人机自主学会空中协同,变成一个团队,既不离散也不碰撞,智能高效地协作。
于长斌实验室的基于视觉机器人灵巧抓取平台
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相当广泛。“未来上路的无人驾驶车辆就需要这样的协同控制技术,因为车与路、车与车之间都需要协同,单纯的无人驾驶技术无法保证多车辆智能行驶。”
据了解,于长斌实验室与滨江的科钛机器人公司合作的“高动态环境下工业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及集群控制”项目正在申请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源于“草根合作”的学科交叉创新
深度的学科交叉,是于长斌实验室研究的一大特色。
去年刚从阿里辞职加入于长斌实验室的学生陆妙善说,来到这里最大的感受是“融合”,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方式、不同文化理念的融合。软件工程师出身的他经常去生命科学实验室“串门”,为了搞清楚蛋白质组学科研的痛点,他曾在那里泡了一个月。他和中科大少年班学院王瑞敏、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毕业生安绍维组成核心团队,通过他们的专业技术改善蛋白质组数据分析软件的很多“槽点”,帮助生物学实验室工作效率成倍提高。生物科技加人工智能交叉研究近一年,陆妙善笑说,自己已经从一名生物信息学小白成为了全球最了解生物蛋白质组学DIA的信息学“研究者”之一。
安绍维(左),陆妙善(中)和王瑞敏(右)
目前,于长斌在着手更多的交叉研究,希望助力西湖大学更多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现阶段我们提供的人工智能是工具性的,还不是突破性的发现,但是我们希望这一工具能帮助突破性的发现早日在西湖大学出现。”
施一公校长曾笑言这是“草根合作”,正是这一自发的、创新的合作方式,在引领大学实验室里创新交叉科研的浓厚氛围。
期待科研成果能让捐赠人会心一笑
除了投身科研,于长斌还利用空余时间参与了西湖教育基金会主办的“杭+说”、西湖领航科技论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发现社会上有这么多人关注科学、关心科研事业。”
“杭+说”走进中科馆丨于长斌老师主讲人工智能
在活动中他接触到一些捐赠人,从热情的捐赠人身上于长斌感受到了社会对这所大学的支持和期待。“这让我们在做科研时内心有了更多的责任感,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希望我们的捐赠人看到我们的科研成果时能会心一笑。”
于长斌老师在基金会主办的西湖领航科技论坛
基金会办大学,在国内本就是一件创新之举。作为社会组织,西湖教育基金会可以结合社会资源,吸纳社会智慧,和社会各界进行互动,这是社会办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这一模式赋予了大学更大的自主权,西湖大学可以在管理方式、教育方式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更多元的探索和实践。这或许是众多海外研究人员回国加入西湖大学的原因。
求索在科研创新之路上的西湖科学家们,期待与这一创新实践同行,期待更深更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