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16日,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和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第二届“求是西湖学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届求是西湖学会聚焦科学技术热点与重大学术发现,邀请了十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
嘉宾大咖云集
本届“求是西湖学会”围绕2017年度求是大奖学科主题,分设工程、生物两个学科主题,由两位2014年度“求是杰青奖”得主:北京大学杨越教授、清华大学颉伟教授分别担任组织者。
学界精英荟萃,现场星光熠熠。2010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得主蒲慕明,与施一公、陈十一、金力、冯锦璋、甘晓华、杨志刚、符松、乔杰、黄岩谊、许田、李家洋、蓝斐、丁显廷、焦宇辰教授等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演讲人:开拓创新 聚焦前沿
由著名流体力学家陈十一教授致开幕辞,他说:“复旦大学是中国新工科的发祥地,新工科的教育促进着老工科的发展,清华等一批老工科院校也焕发青春要做新工科。今天看到那么多年轻人的面孔,这说明复旦的工科将会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工程分会以“大飞机中的科学”为主题,陈十一、杨越、冯锦璋分别围绕“湍流研究的‘三生三世’”、“寻找流动的‘肌腱’”和“我国商用发动机研发中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挑战”作了精彩的报告。随后,来自工程领域的6位专家就“国产大飞机的未来”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共话国产大飞机的未来图景。
以“基金组学与人类健康”为主题,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致开幕词,他说“求是基金会和复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西湖大学创建过程中,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复旦大学义无反顾的选择和西湖高等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至今都非常感动。复旦大学恰好是西湖高等研究院暨西湖大学的亲密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所以说求是西湖学会在复旦是一次完美的会议”。乔杰、黄岩谊、颉伟、李家洋分别从人类生殖遗传学、水稻和其他生物的基因组学出发,探讨基因组学如何帮助我们研究生命的奥秘并且改变我们的生活,为在场嘉宾展现了基因组的奇妙。基因组的研究带动了一场新的变革——精准医疗,以“精准医疗:现在与未来”为议题,到场的7位生物学家各抒己见,畅谈精准医疗的现在与未来。
观众:科研使命责任重大
复旦大学—西湖高研院联合培养博士项目部分学生会后合影
为期两天的活动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现场可以用“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来形容,过道上也挤满了来听讲的同学,很多人丝毫不介意席地而坐。当陈十一教授风趣幽默地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来开场时,小编听到旁边一位女生感叹:教授太潮了,不枉我的男神……
“乔杰教授让我明白基础医学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性,激励我们年轻博士生在单细胞水平进行更加深入的机制研究,进而促进疾病的治疗。”
——白惠茹
“乔杰老师让我意识到科研要与实际应用结合,意义才更大;除此之外,还要不同学科合作、不同课题合作。”
——林作宝
“黄岩谊老师报告PPT太绚,讲的很幽默。学业背景学科跨度很大,是个好榜样。让我想到了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大牛都是不止精通一门学科的。”
——Aaron
“黄岩谊老师站在以生物学外的视角解决了生物学的难题,为生物学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导向性的研究思想非常值得学习。”
——王瑞敏
“论坛环节各位大牛的现场问答和对精准医疗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最让我佩服的是耶鲁大学的许田教授,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充满激情,还鼓励我们学生多问问题。”
——张冬冬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1914-2007) 及家族于1994年在香港创立。“求是”是查先生根据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而取的。基金会之主要目的是通过奖助在科技领域上有成就的中国学者,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
在当前环境下,基金会秉持“热心雪中送炭、不作锦上添花”的一贯初衷,表彰原创性的科技成就,弘扬“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基金会深切希望,通过对科技人才的奖助和培育,能对解决中国和人类面临的复杂挑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