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寒门,囊萤映雪;他胸怀苍生,留学深造;他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他心系桑梓,造福一方。十余年寒窗苦读,他获得浙江大学医学学士、传染病学硕士;十余年拼搏奋斗,他获得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博士,取得美国执业医师执照;又十年废寝忘食,他投身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的研发,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再十年攻坚克难,他必将带领团队步入新药研发的新时代。他就是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
勤学苦练 天赐良机
光阴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黑暗到黎明是大势所趋,“这是最好的时代,它带给我们的是超越想象之外的无限可能”。走过短暂的黑暗,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新鲜血液的加入、新思想的碰撞,让大学再次充满勃勃生机。教育改变命运是那一时代众多莘莘学子的真实写照。丁列明就是其中的一位。1979年,高中毕业还没有出过县境的丁列明考上了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我们这一代赶上了比较好的时代有机会上大学,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高中毕业就有机会参加高考,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正规学习这是一个大的跨越。”转眼间,十年光阴悄悄滑过,当年青葱少年已成长为有志青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1992年,已获传染病学硕士学位的他,作为访问学者远渡重洋。先到了美国阿肯色大学通过美国医学博士考试;后又到病理研究所、肿瘤中心工作;2000年,完成严格的病理科住院医师培训,成为病理科执业医师。此时的他,事业有成、生活美满,前途无限光明。
然而,惬意的生活未能给他带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释然,初到美国,目睹中外差距的讶异仍不时敲打着他的心灵,刺痛着这批留学海外的热血青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当时,我们很大的感受就是要抓紧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知识,有机会回国服务,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缩小中外差距”。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说着“半吊子英语”的他们,一边补习语言,一边还要补习专业知识,刚开始的时候,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适应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回忆往事,丁列明笑了,“这个过程中显示了我们中国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虽然苦一点,但是大家学习的劲头还是比较高的,在不算太长的时间也很快适应了。”异国他乡十余载,丁列明掌握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医学知识和信息,取得了学业上和事业上的双丰收。不过,浓浓的故土情结使他始终关注国内发展情况,期待着回国创业、报效祖国。“国内的城市、交通设施都在快速改变,一些技术产业发展尤其迅猛,国内的发展给我们一种很大的吸引力。而且我们也发现国内很多领域,特别是生物医药领域还存在很多空白:一方面,医药领域尤其在创新医药领域潜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医药产业又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002年,丁列明与好友王印祥、张晓东一起商讨多位博士共同参与的靶向抗癌新药研究项目。当时,中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跟国外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把项目带回中国开发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大家一致这么认为。就这样,当年8月,丁列明告别家人,登机归国。
谈及当年,丁列明依然热血沸腾,“我觉得我们要利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来补上我们另外一些短板。我想我们应该回来,一方面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继续为我们国家产业的发展,也为我们老百姓的健康,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创业不易,丁列明团队用10年时间,成功研发了世界第三个、中国第一例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专利技术和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凯美纳的研发和上市,被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评价为“代表了国际肿瘤领域的里程碑”,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称赞这一成果“堪比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从2011年8月上市5年多时间,凯美纳累计销售突破35亿,受益患者超过10万人,共向4万多名晚期肺癌患者免费赠药189万盒,价值50多亿元,市场份额和患者数远远超过两个国际同类产品,从追随者成为中国TKI药物市场的领跑者。由于该项目的重大创新突破和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丁列明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
丹心未泯 其命维新
中国很多药企都在做仿制药,因为新药研发周期长、投资大,药物审批流程长,成功率相对较低,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特征,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而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却选择以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研究和开发为核心,“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谈及创新,丁列明坦言,“我们的优势就是能够利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以及早期积累的基础,在我们还比较落后,也非常需要的领域里面做一点自己的贡献,这也正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我们与国外差距最大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缺乏自己的创新药。因为缺乏创新药,所以我们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事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们选择了做创新药这个板块,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做仿制药的人本身就很多,多一个少一个对我们来讲意义不大,但是正因为创新药里面我们的稀缺,我们的落后,那么也就急需一些人做一些先行者,把这个领域里面的短板补上。”
贝达药业成立10余年来,共申报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内、国外专利授权83项,分别获得第十四届和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另外,公司获“863”高科技计划1项、火炬计划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贝达药业在十余年中从名不见经传渐渐走上事业的巅峰,谈及创新,丁列明认为有几个方面很关键:“一方面就是的确是要做一些有巨大市场需求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满足重大的需求、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肿瘤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治疗上的确要有一些好的产品,特别是疗效好,安全性好的产品,那么靶向治疗肯定是一个方向,也是国际上前沿的、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创新的过程中,人是核心,是关键,贝达药业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积聚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我们可能在国内医药企业里面,是专家比较多的团队,随着陆陆续续有更多的海归博士加入进来,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多专家。这些博士一方面的确都有家国情怀,都希望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些贡献。同时,在专业上也非常优秀。因为医药创新的确不是单打独斗的事,是一个团队的活,很多专业上面要互相配合,协同作战。”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贝达药业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国家的大环境,也就是创新创业的环境对这个项目的成功,对贝达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国家关于鼓励创新的政策与科技政策,国家重大新药创新专项项目给我们非常大的支持。这个支持包括资金的投入,包括审批流程的加快,包括市场的准入,包括产业化,还包括一些配套政策,这些都通过重大专项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很多部门,包括国家的政府部门,包括地方政府,在关键的时候,在我们困难的时候,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
“创新、团队、环境这几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让我们这个项目在充满很多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还是比较顺利成功地做成了。”创新为民,科技惠民,秉持着开拓创新、造福于民的发展理念,丁列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一直苦苦追寻的科技强国梦。
心系教育 泽被后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惠泽在丁列明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我有机会从一个农村的孩子慢慢成长为企业家,最重要的就是我接受了国内、国外的高等教育。在个人的发展中我不仅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还看到我国需要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谈及关注西湖大学的初衷,丁列明坦言,“从自身的机会也好,从国家的需要也好,西湖大学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想我们应该支持这样的大学在中国诞生尤其是在浙江诞生。这些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我们的招生数量在快速上涨;高中毕业后上大学的比例也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了。但在顶尖人才培养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西湖大学的目标很清楚,就是着眼于培养顶尖的开创性人才,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大。”
“中国跟国外在很多地方还有很大的差距,科技的差距不言而喻,其实这往前衍生的话,其实是教育的差距。我国在人才培养上与国外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现在很多领域的顶级人才,包括生物医药人才,还是靠海归的博士们,这也反映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西湖大学的诞生是为了补中国的短板。西湖大学的诞生,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有国际水平的顶尖科学家和研究者,这说明我们有巨大的市场,它是适应中国需要而诞生的学校,正如贝达的发展就是根据市场需要、国家需要来创办的一样。大学成功的核心要素就是能不能有一个顶尖的办学团队,不但要有顶尖的教授,还需要顶尖的学校管理团队。首先我们要把环境打造好,筑巢才能引凤;然后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运营机制,让这帮顶级人才能够在这个机制下,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这样才能吸引到顶尖的专家教授,才能吸引到顶尖的学生。所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家领衔创建这对西湖大学的成功非常关键。”
产学结合 茂育英才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作为学术前辈,丁列明认为“学术研究,首先要耐得住寂寞,要坚持,因为这个过程很艰苦。不管是创新还是创业,研究都需要长期的投入,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学术研究要脚踏实地,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假如不能沉下心来,我想要坚持到最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们中国现在也做了一些专利申请,从数量上讲目前已经排在世界前列,这说明我们的创新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成果转化和应用上面,相对来说还比较不理想,我们的转化力远远低于国外。产学研怎么结合是我们要深入研究,努力去改变的一个事情。我想我们办西湖大学,也是要重点关注这方面,就是如何把研究更好地跟应用密切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发挥千人的优势,因为海外高层次专家里面,有技术研究的专家,有转化研究的专家,还有产业界的创业专家。所以,这可以充分调动千人群体的力量,在办学的过程中,有些专家专门做技术研究,有些专家可以结合应用做转化研究。同时我想也可以同我们的创业专家密切结合,把一些成果最后落到产业上面。我希望西湖大学在产学研方面做一些有效的探索,因为有了成果,可以反哺学校的发展。”
西湖大学(筹)及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依托国家海外高层次专家群体,集顶尖科技专家群体领衔办校,未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将转型为技术转化研究平台,集中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工作,将成为连接产业界、投资者和企业家的桥梁,通过商业开发,推动西湖大学的最新发现和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教育是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西湖大学是一帮有远见的海外高层次专家看到中国的发展需要,一起筹划了这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要办一所一流的大学,这个难度会超过办一个一流的企业,所以应该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迎难而上,在困难面前不能轻易放弃,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我想在大学的创办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西湖大学的创建需要公众的支持、舆论的支持,需要所有热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的支持,这是西湖大学成功的保障。西湖大学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中国梦,我会全力以赴支持西湖大学的发展。”正如丁列明董事长所言,西湖大学正处于筹建初期,亟需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同时,我们也相信,在以丁列明董事长为代表的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下,西湖大学定能扬帆起航,筑梦中国!
附:丁列明董事长简介
丁列明,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博士,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特聘专家、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党中央生物技术与药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中国药促会2016至2017年度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