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秦英林,他大学毕业后返乡养猪,一干就是26年,从几十头猪发展成国内养猪行业的“翘楚”。 2017年,秦英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颁奖词对他的评价是“把责任担在双肩,让财富回归本源”。作为企业家,秦英林的信念是:既要把企业办好,也要挑起更多担子,扛起更多责任。2018年,秦英林成为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长期从事农业、致力扶贫、关注教育的他会和这所大学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教育意味着什么?秦英林的答案是,“改变了我的人生。”秦英林在农村长大,少年时代家里穷,他跟父亲建议养猪,养猪能致富。结果父亲买了20头小猪,养到最后死了19头,只活了一头。在当年的经济条件下,这对家里是不小的损失。秦英林也内疚了很久,他立志一定要上大学,学好知识、当个兽医,再回来继续养猪。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他成了中国养猪行业领军人物。
秦英林的人生有四大关键词:首先是“创新”——养猪这个行业融合了多门学科,需要很多技术尤其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创业到现在,我们从原来的手工劳动转到机械化,这是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比,又面临着第二次转型,就是从机械化再向智能化转。我们一直把创新当作关乎企业生死的关键举措。我们成立的研发部门有100多个,遍布国内外,在猪舍设计、猪病研究、粪便处理等方面都有专门的科研团队,让一大批研发成果运用到了养猪行业。”
秦英林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
作为捐赠人代表获赠建校首日封
第二个关键词是“责任”。秦英林认为,作为企业家,首要任务是把企业办好,而企业办好了,更要不忘初心、反哺社会,意味着要挑起更多担子,扛起更多责任。
作为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秦英林首先关注的是“扶贫”,这也成为他人生第三个关键词。他说,“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成为有用人才,是大事情,也是现在就要着手去做的事情。我们现在做、早点开始做胜过将来再去做。”
扶贫靠什么?秦英林认为,教育是最重要的。“扶贫的事还是要靠教育,我们现在一家一户扶贫还是解决表面的问题,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让这些贫困户的孩子接受教育,改变命运,挖穷根,这才是根本。”
秦英林参加西湖大学董事会会议
因此,“教育”成为秦英林生命中第四个关键词。在不断通过公益捐赠等方式资助小学义务教育后,他的目光投向了成立不久的西湖大学。“小学教育解决大众义务教育的问题,西湖大学解决高端基础科研的问题。她的机制体制更加灵活,在学术上更加专业并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我期望在我们现有教育的基础上,快速催生一些国际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尖端研究,来激活我们中国大学教育的一池春水,并且引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样我们的技术进步就真正落到实处了。”
最终让秦英林做出捐赠决定的,是源于网上一篇关于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文章,“觉得他这种科技前沿性思想挺超前的,我就想办法和施校长通了一个电话,然后就定了捐赠这个事。”秦英林说,“有些事我一直想做,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也没有载体,今天遇到西湖大学是自然而然的事。从施一公的科学背景和他做西湖大学这个事,我觉得这是一个中国发展史上必然会出现的一幕。”
西湖大学,这所由西湖教育基金会举办的大学,在秦英林眼中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科技推进了资本的聚集,现在资本回过来推动科技进步,这是双向循环。我希望基金会办学这种模式可以大胆尝试,用资本来帮助推动科学研究和科学进步发展。”他说。
秦英林常跟员工讲的一个观点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是除了自身创造价值、获取利润,更要让更多人能够过上幸福生活,让更多人接受更好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后续力量。因此他笃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成功企业支持大学教育,支持先进科技的研究发展,支持我们世界领先技术的研发。”
牧原大楼内景
“我觉得西湖大学是属于世界的,不只属于中国。如果我们很多年后来看西湖大学,她应该已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起到引领作用。”说这句话时,秦英林看向窗外,目光坚定。
文字 | 楼菲凡
编辑 | 谢丹阳
视频监制 | 章萍 楼菲凡